当前位置:首页 > 米乐m6app官网 > 全部
米乐m6app官网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家居用品

韩国启动下一代步兵战车研发工作希望借K-NIFV车族研发破局

产品详情

  前段时间,在韩国ADEX2023航空航天与国防展览会上,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展示了新研发的K-NIFV下一代步兵战车模型,以及在其底盘基础上研制的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战车、火力支援战车等衍生车辆模型,意图打造出一整套有人和无人复合地面作战系统。

  K-NIFV是以韩国出口澳大利亚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为原型研发的,并公开宣称该车辆大幅度减少了对国外技术和货架产品的依赖,使用了更多国产部件。近年来,得益于吸收引进西方国家成熟技术和货架产品,韩国战车工业发展迅速,但在核心部件国产化研发方面依然面临困难,因此韩国希望借K-NIFV车族研发来破局。不过,这种还处于概念模型阶段的战车能否研制成功并列装军队,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韩国ADEX2023航空航天与国防展览会上,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展示了新研发的K-NIFV下一代步兵战车模型。资料照片

  在外界印象中,部分韩制武器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能代替西方的一些先进武器。

  作为K-NIFV技术原型的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是韩国为竞标澳大利亚步兵战车项目而设计开发的首款外贸型步兵战车,从方案设计到部件选择,都以外方需求为原则。

  2023年7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宣布“陆地400”项目第三阶段步兵战车竞标案结果出炉,韩国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成功击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KF41“山猫”步兵战车。澳国防部与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签订合同,采购总计129辆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并在澳大利亚本土搭建生产线”项目是澳大利亚当前最重要的地面装备换代项目,共有多家有实力的全球军工公司参与其中,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凭借外贸型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杀出重围。

  事实上,韩国战车并非性能最好,但售价只有西方国家同类车型的1/4,加之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炮塔,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率,还以澳大利亚物种“红背蜘蛛”为战车命名,赢得更多好感,最终在竞标中获胜。

  虽然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是韩国陆军K21步兵战车的升级版,但它是外贸型步兵战车,因此大量采用国外成熟部件——澳大利亚的T2000模块化炮塔和EOS R400S Mk2型遥控武器站、美国MK44S“大毒蛇”Ⅱ型30毫米链式机关炮、德国MTU柴油发动机和配套传动系统等,可以说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堪称“万国造”装备。

  在对外军贸领域,这种使用国际市场上较为可靠、具有较好口碑的成熟部件的做法,不但能大幅度降低研制的难度和成本,而且更容易获得国外客户的青睐。有了澳大利亚的竞标成功,原本名不见经传的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多国相继考察该型战车并有采购的打算。

  反观韩国陆军,虽然从2009年开始装备国产K21步兵战车,但车族化一直未能实现,仅列装了同底盘的装甲抢修车,其余包括装甲指挥车、火力支援车、工程车等计划中的辅助车型尚处于方案或样车状态,故韩国希望下一代步兵战车的研发以车族化模式展开。韩国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在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基础上提出了由多个车型组成的K-NIFV步兵战车家族,针对韩国陆军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韩国首次参与并赢得国际市场步兵战车竞标,这得益于国外成熟子系统的保障和一贯的低价销售思路,但这一思路在研发本国使用的K-NIFV步兵战车时,却不一定可以提供多少帮助。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去年公布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韩国武器出口总额比上一个五年(2013年至2017年)增长了74%。韩制武器热销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据外国媒体报道,2011年至2020年间,韩国军工出口额一直维持在每年20亿至30亿美元的水平。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增至72.5亿美元。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170亿美元,实现了韩国防卫事业厅所说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壮举”。

  看似风光的热销数据,实则暗藏不少隐患。众所周知,韩国长期依靠外援发展国产化装备,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国外技术和货架产品的引进。随着武器出口份额增加,当韩国触及其外援的“蛋糕”,后者加强对前者的技术限制,以保证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成为必然。就算研制成功并列装军队,在后期使用维护过程中,一些关键核心部件损坏而没有国产替代品,外援断供很可能会引起战车报废。

  韩国战车工业从仿制起步,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支撑国产步兵战车研发,但因经验不足导致列装陆军的K21步兵战车事故频发。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陆军装备的是K200步兵战车,但该车是美制M113装甲输送车的仿制型号,主要武器仅一挺机枪,与真正意义的步兵战车相差甚远,而此时世界主流步兵战车已发展到第三代。

  1998年,韩国决定研制国产K21步兵战车。韩国大宇集团公司负责计划的全面实施,韩国国家防御研究所承担步兵战车的总体方案设计,另有其他10家韩国企业和一些国外承包商共同参与。没想到,两年后韩国大宇集团公司宣布解体,生产装甲装备和其他军用品的部门被并入新成立的大宇重工和机械有限公司,2005年又被韩国斗山集团公司收购,更名为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还吸收了原来斗山集团公司的军品部门,成立新的防务产品分部。2008年,斗山防务产品分部独立出来,成立斗山防务系统与技术公司,后又并入另一家韩国大型公司——韩华防务系统公司。K21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就在这种企业分裂合并的大环境中艰难推进,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当时,韩国在火炮、弹药、动力等方面研发能力基础弱、底子薄,因此积极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特许生产方式推进K21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比如,韩国统一重工有限公司特许生产了瑞典“博福斯”机关炮和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HMPT500液压自动传动系统;斗山集团公司引进生产了德国曼恩公司D2840L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三星泰勒斯公司将法国火控系统技术引入韩国;惯性导航则直接采用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产品。

  即使有这些国际大牌公司保驾护航,也没有让K21步兵战车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由于韩国开发部门经验匮乏,导致原始设计暴露出不少重大安全问题。2009年,刚装备韩国陆军的1辆K21步兵战车,在浮渡中因河水涌入发动机进气口导致发动机熄火,随着进水增多导致车体沉没。2010年,同样事故再次发生,1名士兵未能及时逃脱,被困车中溺水身亡。

  调查发现,多个设计问题导致上述事故发生。比如,原始设计弊端导致全车一半以上的重量位于车体前部,下水后有可能会出现“埋头”现象,破坏车体平衡;违背技术任务书要求,将防浪板高度降低了一半,车辆浮渡时没办法发挥有效作用;标配的抽水泵功率不达标,无法应付车辆进水问题等。这样一些问题导致已经交付的K21步兵战车全面不再使用,直到2011年紧急修改设计后才重新开始量产。

  此外,韩国国产反坦克导弹研发进度缓慢,导致K21步兵战车至今只能依靠机关炮作战,不具备打击敌方主战坦克的能力。

  K21是韩国首款步兵战车,从研发到列装耗费10多年时间,由于技术开发和评价试验非常不充分,导致装备陆军后暴露出种种问题,其整体性能与世界先进步兵战车相比有不小差距。因此,对于韩国陆军来说,K21仅仅是解决了步兵战车的有无问题,要满足未来作战需求,还得依靠下一代步兵战车。

  现代战争,依托体系协同往往能够“碾压”仅有单一优势的武器装备。鉴于此,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推出了K-NIFV车族,不但有基础版的步兵战车,还有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战车、火力支援战车。一连推出4款新车概念模型,反映出韩华防务系统公司打造体系化装备的雄心壮志,但这也大幅度的增加了项目推进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有专家称这是给韩国陆军“画大饼”。

  在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的基础上,K-NIFV全面升级防护、机动性和武器装备,对于地形复杂的韩国本土作战环境,过重车体将对机动性带来负面影响。

  在各子系统方面,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的步子迈得很大。比如,火炮选择了丰山金属公司正在研制的40毫米埋头弹火炮系统,火炮和弹药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防御武器则选择了韩华防务系统公司研制的“坦克狙击手”反坦克导弹,这本是一种直升机搭载导弹,目前地面发射系统的集成工作还没完成。在动力方面,韩华防务系统公司将采用柴电混合系统,并使用橡胶履带,这些技术的难度系数都不低。

  从步兵战车延展至整个K-NIFV车族,也有一些装备技术上的“亮点”可圈可点。其中,火力支援战车是在K-NIFV底盘基础上换装了比利时科克里尔公司的炮塔武器系统;反坦克导弹战车的研发核心是12枚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生产的“长钉”非直瞄反坦克导弹,可以说这两种车辆走的还是“拿来主义”的老路。从外观看,工兵战车造型科幻,炮塔换成了激光武器,并搭载了无人机、扫雷机器人等。此外,韩华防务系统公司还为K-NIFV车族配置了一种小型无人地面车辅助作战,对外宣称拥有人工智能。

  为了吸引韩国陆军,韩华防务系统公司不但制作了精美的模型,而且在展会上播发了大量宣传视频,将K-NIFV车族描绘成科技感十足的“陆战王者”。但事实上,该车族在动力、武器、指挥控制等方面采用了大量尚不成熟的技术,在关键技术模块上必须依托外援产品支持,离完全国产化尚有一定差距。

  总的来看,K-NIFV步兵战车家族并不是一系列成熟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展会上展出的仅为概念模型,想要让纸面性能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王笑梦)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